
操作程序優化。
理想的操作程序對提高換產品速度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,這是換產品最關鍵部分。我們的操作大體分四個方面。
3.1要正確停機。當車間領導發出開始更換產品命令后,各機段初模側的操作工立即停止接料,待成模內最后一支瓶子被鉗出,口鉗翻轉至成模上方尚未打開時,停止本機段工作,接著操作相關氣路,使口鉗和鉗移器處于張開位置,并在口鉗機構齒輪和翻轉機構齒條相嚙合處放一特別套環,以免口鉗意外返回造成不必要的傷害。
3.2進行口模、正吹氣頭、鉗瓶鉗、套筒和芯子的更換。初型模側操作工操作相關氣路,更換芯子和套筒,站在輸瓶機平臺上的操作工更換口模和正吹氣頭,待更換完畢后,初模側的操作工拿下口鉗機構齒輪和翻轉機構齒條相嚙合處的套環,操作相關氣路,返回口鉗,于此同時,站在輸瓶機前的操作工卸下模底,更換鉗瓶鉗,更換鉗瓶鉗時,瓶鉗開度應與上機產品的瓶口尺寸相適應。
3.3進行初、成模及相關抱鉗的更換。在換成、初模及抱鉗時,需要用車間制作的模具提手和抱鉗提手,這樣做比較安全。更換完畢后,初模側的操作工操作相關氣路關閉成模,并使口鉗處在翻轉位置,此時輸瓶機前的操作工應及時調節模底高度。
3.4各機構的校正校準。
3.4.1口鉗機構校正。關閉成型模后,當口鉗翻轉到成模上方時開始校正口鉗機構,校正前要確保控制口鉗翻轉的氣路已經接通,控制口鉗返回的氣路已斷開,并且確保成模內沒有放置模底,這是準確校正口鉗機構的前提。站在輸瓶機平臺上的人要獨立校正口鉗高度,校正完畢后應使成模和口模之間的間隙保持在一毫米左右,這是我們快速換產品的重要一環。
3.4.2撲氣機構和漏斗機構校正。在校正口鉗臂的同時,初模側的操作工更換完悶頭和漏斗后馬上操作相關氣路,關閉初模,讓撲氣頭下封底,進行撲氣機構和漏斗機構的校正。校正這兩個機構時,一定要口鉗處在翻轉的位置,另外還要注意先校正撲氣機構再校正漏斗機構。在校正漏斗機構時,要先讓漏斗下落到初型模的正上方,后讓撲氣頭下落到漏斗之上,再調節漏斗臂,并使漏斗離開漏斗臂兩毫米左右。
3.4.3正吹氣機構校正。校正完漏斗機構后,初型模側的操作工操作相關氣路,打開初模,返回口鉗,讓正吹氣頭下落到成型模上方,開始校正正吹氣機構。校正正吹氣機構時要讓正吹氣頭緊緊地壓在成模頂部槽的中心。
3.4.4芯子氣缸高度校正。在校正正吹氣機構的時候,初模側的操作工負責調整芯子氣缸的高度,需要注意的是:調節芯子氣缸高度時,口鉗應處于完全返回的位置,口鉗機構高度不需要調節時,芯子氣缸的高度也不要調節。
3.4.5模底高度調節。以上相關機構校正完畢后,初模側的操作工操作相關氣路打開成模,待輸瓶機前的操作工放入模底并調節模底高度至適當位置,模底高度應確保成模開關自如。
各配件更換完畢,機構調整到位后,開啟本機段運轉